城市全景赛道:42公里丈量首府发展脉搏
本届赛事首次覆盖乌鲁木齐六大主城区,全程马拉松赛道串联起水磨沟区、米东区、高新区(新市区)、经开区(头屯河区)、沙依巴克区和天山区,途经新疆国际会展中心、二宫体育馆、新疆图书馆、红山、西大桥、南湖市民广场等20余处地标。跑者从会展中心出发,沿红光山路向西奔跑,途经现代化新城与历史老街,最终抵达终点。
赛道设计巧妙融合城市自然景观与人文底蕴:前5公里下坡路段让选手快速进入状态,中段经过汇嘉时代、新疆科技馆等地标时,赛道两侧的民族器乐演奏与舞蹈表演形成“流动的文化长廊”;后半程的南湖市民广场、龙盛街等路段则以舒展的下坡助力选手冲刺。半程马拉松终点设于新疆体育中心,欢乐跑项目则以河北东路为终点,兼顾专业竞技与全民参与。
科技赋能:智慧赛道打造极致参赛体验
作为中国田径协会A1类认证赛事,2025乌鲁木齐马拉松在科技应用上实现多项突破:
·智能赛事服务平台:选手通过官方小程序完成信息录入、号码布领取等流程,检录效率提升30%;
·精准计时系统:每位跑者佩戴的计时芯片误差小于0.1秒,全程记录成绩;
·动态配速引导:60名官方配速员身着彩色气球标识,分时段控速,帮助选手科学规划;
·智能补给站:17个补给站根据赛段需求动态调整供给,沿途提供馕、烤包子等本地特色美食与电解质饮品;
·医疗急救网络:50名急救跑者、146名医护人员、25个医疗站、27辆救护车与140台AED构建“黄金4分钟”救援圈,赛事期间成功处理3起中暑案例。
人文交融:多元文化共谱城市乐章
赛事以“体育+文化”为内核,打造沉浸式人文体验:
·民族文化展示:赛道沿线35个氛围点位设置热瓦普演奏、麦西来甫舞蹈等表演,维吾尔族老艺人弹奏的《十二木卡姆》选段与哈萨克族冬不拉合奏交相辉映;
·特殊群体关怀:为老年跑者提供一对一陪同服务,残障跑者使用无障碍通道完成比赛,完赛奖牌设计融入天山雪莲与红山塔元素,并可与年末半马奖牌拼合为完整勋章;
·志愿者服务:2000名志愿者来自新疆大学、新疆师范大学等高校,提供语言翻译、路线引导等服务,赛后收到选手手写感谢信47封。
竞技与激情:中国选手包揽全马冠军
经过激烈角逐,中国选手李政跃以2小时19分32秒夺得全程马拉松男子组冠军,多斯包勒·哈布利江恩与巴合塔尔·吾拉孜艾力分获亚军、季军;女子组冠军敖苹平以2小时41分56秒完赛,李馨怡紧随其后。半程马拉松项目中,新疆本土选手艾力西尔·吾买尔打破赛会纪录。
经济效应:赛事流量转化为发展增量
据乌鲁木齐市文旅局统计,赛事期间全市酒店预订量同比增长32%,运动装备销售额提升20%,16家景区凭号码布免首道门票,天山大峡谷、新疆古生态园等景点客流量激增。马拉松博览会吸引匹克体育、中国移动等22家企业参展,促成多项文旅合作签约。
赛事运营方南京善跑体育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表示:“乌鲁木齐马拉松已从单一体育赛事升级为城市营销平台,未来将深化‘赛事+会展+经济’模式,助力新疆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。”
绿色理念:精细化保障守护城市颜值
为践行环保承诺,赛事组委会实施多项举措:
·环卫保障:485座移动厕所分布19个点位,500名保洁员实行“流水作业”,赛后3小时内完成赛道清理;
·低碳交通:开通12条马拉松专线,鼓励选手乘坐地铁参赛,减少碳排放;
·物资回收:补给站使用可降解餐具,完赛包采用棉麻材质,赛后物资回收率达95%。
奔跑中的城市,永不止步
2025乌鲁木齐马拉松的落幕,标志着这座亚心之都正以更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。当1.4万名跑者的脚步汇成城市发展的节拍,乌鲁木齐正以奔跑的姿态,迈向更加多元、包容、可持续的未来。
上一篇: 德约硬地不败!德约与阿尔卡拉斯交手记录53,大满贯两人各2胜
下一篇: 返回列表